时间:2014年12月5日 地点:广东省龙门县
演讲嘉宾:著名人文科学学者 李汉秋
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作机械简单化的理解,强调批判传统、与传统决裂。习近平主席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句论断,举重若轻,需要超越原来习惯的许多观念,需要极大的理论勇气,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端正了建设中华文化的方向。
在精神文化层面,西方文化重宗教,中华文化重人伦。中国是无“国教”而有“国德”,即没有国人普遍信仰的宗教,而有国人普遍崇尚的伦理道德。西方提到信仰,一般指宗教信仰;儒家提到信仰,首推纲常伦理。最明显的物态表现是:西方传统的村镇设教堂,我国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伦理道德是做人的根基,因此我们以伦理道德作为精神家园,它不在彼岸的天堂,而在此岸的天伦。天伦之乐,这是华人的“福”、华人的天堂。
构建三大人伦道德
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重视伦理道德和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中国自古便是以“家庭(家族)”作为个人参与社会的基本单元。西方人的情感与心灵问题可以去找教堂神灵,而中国人更多在家庭人伦间沟通,家庭成为中国人情感与心灵遮风避雨的天然港湾。
人之初,从家教始。亲子之互爱出自人的自然天性,是不计功利和“支出”“收入”的,与市场上的买卖交易截然不同。这是人类爱心的最初种子,是起点和基石,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也是道德启蒙的起点和基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之心,博爱精神……都是这种爱心的推衍和升华。从爱亲走向“泛爱众”,从家庭走向社会、自然,以此为根而繁衍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应是天然而富有人性的。
家庭是培育爱心和德行的全天候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如果说我们现在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的话,其原因之一不是人伦道德多了,而恰恰是人伦道德被削弱了。
我们的传统美德本来就深深扎根于百姓日用伦常之中,因此我们的道德建设应当继承传统美德这一优良传统,从百姓日用人伦抓起,从每个人自小怎样待人接物抓起,下大力气建设新伦常规范。
我们要建设的人伦关系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互惠互动的伦理关系。我提出,现代应优先建设三大人伦关系:亲子关系(血缘伦理)、夫妻关系(婚姻伦理)、师生关系(代表层级伦理),构建和睦共荣的血缘关系、和美共生的婚姻关系、和谐共进的层级关系。具体而言,可落实到亲子爱、夫妻情、师生义。我们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大力建设好以上“三伦”。
设立四大人伦节日
中华传统节日是培育人伦道德的沃土,是人伦教化的好载体。在我国1951年制定的节假日制度中,传统节日只有春节。2004年,我通过全国政协提案建议: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重要传统节日应作为法定节日放假,中央有关领导人几次批示进行研究。2005年,中宣部等五部委制定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到2006年回复提案时已肯定了我的建议。2007年又公布了清明、端午、中秋放假的方案,2008年起施行。
中华传统节日是在天人和谐的主导观念中氤氲育成,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注入人伦精神,成了以人伦为灵魂的节日。中华年(春节)、清明节(中华感恩节)等七大传统节日莫不如此,这里只谈与三大人伦关系直接对应的四大人伦节日。
已有群众基础的中华母亲节亟须大力推广。母亲节是最重要的人伦大节,不同文化的母亲节形象代表都有不同的文化个性,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中华母亲节应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具有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民族精神底蕴。
传统的村镇有祠堂。
中华民族最重视家庭伦理,理应有自己的母亲节。中华母亲节有双向互动的两方面含义:一是母爱、母教,一是爱母、孝亲。
先讲第一方面。爱子必然教子,母爱必然提升为母教,落实在母教上。母亲的素质决定着人类和民族的未来,母亲教育是民族素质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原始性、长久性基础。因此,有识之士不断呼吁要发扬母教传统,振兴母教文化。2004年,我在全国政协会上提案创设以孟母为主要形象代表的中华母亲节(基准日是农历四月初二)。2007年起7年中,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已有三百多人次提此议案、提案。2011年4月,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中国网、新浪网联合民调结果显示:80.9%的人赞成过中华母亲节。2013年5月,中国网网上投票结果显示:支持中华母亲节的超过98%。
再讲另一方面。中华母亲节、中华父亲节都直接以弘扬孝亲为核心内容,是践行孝道的良好契机,是弘扬人伦的重要载体。这是异质文化的母亲节、父亲节所无法取代的。人类的美好感情,包括体验和感受感情的能力,需要精心保护、加以培养。
重阳节可叠加中华父亲节。1982年,第36届联合国大会第20号决议提出,建议各成员国政府自己确定一个日子为本国的“老人节”。1989年,我国政府决定以本来就蕴含敬老内涵的九月初九重阳节作为中国敬老节(老人节),这是第一层叠加。我国继而又制定了相关法律: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第十二条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现在节日已经很多,叠加是种好方式,2010年,中宣部等七部委在《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以下简称“节日主题方案”)中指出:重阳节应突出“敬老孝亲的主题”。重阳节再叠加上“中华父亲节”,可促进每人每家的父教子孝。
再者,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时期的中华父亲形象的代表,是我国悠久历史进入父系家长制以来的代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黄帝于九月九日驭黄龙上天”的传说。从汉代以来,人们便在这一天祭拜黄帝。把九九重阳祭拜黄帝的这一天作为中华父亲节,是有历史渊源、民俗依据的。
七夕节可叠加中华情侣节。青年人很需要表达爱情的节日,于是被二月份的西方情人节所吸引。其实,中华民族早有自己的情侣节——七夕节。
牛郎织女的婚恋观在当时是很超前的,在现在也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它强调的是婚姻自主而非屈从外力,看重的是人格人品而非权势财富,赞扬的是忠诚坚贞而非轻薄浮浪,追求的是精神高尚而非一时情欲,赞赏的是勤劳持家而非好逸浮华。这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婚恋观,是中华民族优良人伦传统的表现,而且与时代精神相融通,现代人应当继承发扬,有利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抵拒不良风气影响。
中华教师节应定在孔子诞辰日。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他在中国文化和教育传统的形成发展中发挥了广泛、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万世师表”,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极其宝贵、丰富的教育思想,至今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现在的教师节,多是学生为老师庆祝节日,侧重于培养学生尊师。但这应该是教师节的一个方面,教师节还应具有另一个也许更为重要的内涵——教师节首先是教师自己的节日,通过节日可以使教师进一步培养为人师表的职业意识,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增强对所从事职业的敬意。以孔子为形象代表显然有利于丰富教师节的文化内涵。
1939年,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以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后来换算为阳历是9月28日)。从国家的统一与民族文化历史认同的角度考虑,以孔诞为教师节也是很有意义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孔诞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教师节。我们期盼着一个更合适的中华教师节的到来。
现场互动
提问:如何将核心价值观在未成年人群中宣传好、培育好?
李汉秋:中国人强调“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要入心入脑,要进课堂,学校和家庭要配合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不能停留在开家长会上,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把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联结起来。节日是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结起来的好契机,比如母亲节把母亲请来,父亲节把父亲请来,在过节的欢乐气氛中寓教于乐,比开家长会的方式更好一些。从家庭到学校,再扩大到社区、社会,会给小孩一生的道德伦理观念打下牢固的基础,这一点非常重要。
专家点评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萍:
我谈两点感受。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儿女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基因流淌在血液里。这个共同的基因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必然联系。而文化作为一种存在,良莠共存。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必须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
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把教育常态化,其关键是载体,而最大的载体是将之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变成一个有机部分。演讲嘉宾提出的四大人伦节日非常有意义,这并非多给我们放几天假,而是有了一种培育的环境、条件,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光明网记者 蒋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