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学砺行,筑梦青春
个人简介:王梓帆,女,中共预备党员,平顶山学院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2021级机械电子工程(中外)2班学习委员,“e创客”负责人。在校期间先后荣获“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荣获蓝桥杯省级二等奖、第九届“互联网+”省级二等奖等各类学科竞赛荣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期刊论文《镍基高温合金超声铣削残余应力试验研究》。
推荐理由:身为有志向的新时代青年,王梓帆同学展现出了卓越的学术追求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王梓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她不仅在学术研究上精益求精,更在社会实践中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王梓帆在专业学习方面,始终坚持以自身专业为重点,以实践充实理论能力。她以勤勉好学、锐意进取的态度,不断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和突破。大三学年综合测评成绩名专业第二,入学以来平均学分绩点达3.78分,CAD基础及应用,机械电子控制与实施均高达99分。她认为,学习是金字塔式的递进,越往上前进,便愈加举步维艰,因此坚实的基础理论必不可少。
在日常学习中,她深知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学习都需结合实践案例。从大一就申请加入“e创客”和“e工程”实验室,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将理论和实践融合,获得蓝桥杯省级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省级二等奖、第九届“互联网 +”省级二等奖等成绩。科研方面,她勇于探索,在《机械制造》期刊发表《镍基高温合金超声铣削残余应力试验研究》一文。在此过程中,面对大量试验数据处理难题,她积极跨院系学习,并通过合作在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中获省级二等奖,真正做到以“行”促“知”。丰富的科研经历锤炼了她的学术思维与能力,从查阅文献的迷茫、发现问题的兴奋,到自学新知识的艰辛、受挫的无助,再到调整心情修改方案的决心以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信念,让她深深领略到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
纯粹于当下,行则必至
在工作方面,作为“e 创客”负责人,她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她从实际出发,认真倾听成员意见建议,据此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与资源配置。她重视团队合作,通过高效沟通与协调,充分挖掘每个成员在比赛中的优势和潜力,助力他们在擅长领域发挥最大价值,进而提高团队整体效率。在她的细心辅导和个性化指导下,成员们的优势得以最大化发挥,为团队在比赛中屡获佳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担任学习委员时,她以高度责任心和热情,积极为同学们整理并分享丰富的学习资料。面对同学们课业难题或学习策略困惑,她总是耐心解答,全力帮助大家克服学习障碍。同时,她在师生间搭建起沟通桥梁,及时传达老师指导意见和学生学习需求,有效促进了教学沟通,提升了教学效果。
她的工作表现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认可,成为班级和学校的榜样,激励更多同学积极参与学习和团队活动。她注重团队和班级建设,通过组织多种活动和讨论,增强了团队和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营造出积极向上、互相支持的氛围,促进每个成员不断成长进步。在担任负责人和学习委员过程中,她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升,实现了个人成长。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她深刻领悟并积极践行“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一理念,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彰显出卓越实践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
在返家乡实践活动中,她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主动协助社区开展宣传工作,全身心投入社区活动组织和信息录入事务。其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仅大幅提高了社区工作效率,更保证了信息的准确与完整,为社区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参与科技馆维修志愿服务时,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技术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问题,保障科技馆的正常运行。在此过程中,她接触到先进科技知识,将其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展现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当进入专业对口单位实习,面对实践中涌现出的新问题、新困惑,她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向老师请教。这种在实践中淬炼素质、提升专业素养的方式,体现了其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技艺的钻研精神,更体现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持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她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卓异风姿,将个人成长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她积极投身实践,不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更让个人价值在为国为民的奉献中熠熠生辉。她心怀家国理想,以深厚情怀担起时代使命,以不懈奋斗书写青春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