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晚7点,国鼎文化讲堂之《唐代鲁山花瓷腰鼓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图书馆L301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音乐学院李艳慧博士担任主讲。

李艳慧博士讲座现场(摄影/吴松旭)
李艳慧博士以唐代花瓷腰鼓复原这一承载着厚重历史信息的文化符号为切入点,探讨当代大学生如何构建科研思维,并自觉肩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重任。
讲座伊始,李艳慧博士系统性地解构了“科研”这一概念,消除了新生对其“高精尖”的刻板印象。她强调,科研的本质是一种建立在好奇心之上的、严谨的探究精神与方法论,其价值不仅在于产出学术成果,更在于塑造一种贯穿个人成长全过程的核心素养。通过科研训练,学生能够实现从“记忆知识”到“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升级,培养批判性思维、信息甄别能力与逻辑建构能力。这不仅是完成学业的必要技能,更是应对未来多变社会挑战的关键竞争力。
随后,李艳慧博士以她本人主持的鲁山花瓷腰鼓复原与研究项目为例,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个将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深度融合的鲜活范例。该项目从一个博物院中的历史遗珍出发,通过严谨的文献考证、田野调查与工艺复刻,最终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
李艳慧博士在讲座现场使用复原腰鼓进行演奏(摄影/吴松旭)
讲座全程,新生们全神贯注,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当李艳慧博士使用复原腰鼓进行演奏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科研工作者坚韧毅力的致敬,更是青年学子对民族文化重获新声的强烈共鸣。
李艳慧博士长期深耕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与古代乐器恢复等研究方向,其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得整场讲座既有坚实的理论高度,又不乏生动的艺术感染力。她强调,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史料,而是等待被当代青年激活的巨大能量场,在文化自信日益成为民族精神脊梁的今天,青年学子要以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为基,以创新思维为翼,主动走进古籍典章、探寻古乐遗音,在融合现代元素的创作尝试中激活文化活力。
本次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使命的接力,它呼吁更多青年主动成为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与创新者,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